朱自清文集在線閲讀 朱自清小説txt下載

時間:2021-05-19 09:03 /青春小説 / 編輯:抬手
小説主人公是朱自清,揚州的小説叫《朱自清文集》,本小説的作者是朱自清所編寫的淡定、輕小説、明星類小説,書中主要講述了:三問而三不知。最吼缺問祷,“子不知利害,則至...

朱自清文集

推薦指數:10分

閲讀指數:10分

作品歸屬:男頻

《朱自清文集》在線閲讀

《朱自清文集》第26部分

三問而三不知。最缺問,“子不知利害,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”王倪的回答是,至人神妙不測,還有什麼利害呢!他雖然似乎知至人,可是並不知至人知不知利害,所以還是一個不知。所以《應帝王》裏説,“缺問於王倪,四問而四不知,缺因躍而大喜。”莊學反對知識,王倪才會説知也許是不知,不知也許是知——再一層説,那神妙不測的境界簡直是個不可知。王倪的四個不知使缺恍然悟到了那境界,所以他“躍而大喜”。這是不知的妙處,知了妙處就沒有了。《桃花源》里人“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”。太上隱者“山中無歷,寒盡不知年”,人與自然為一,也是個不知的妙。

人情上也有以不知為妙的。章回小説敍到一位英雄落難,正在難解難分的生關頭,突然打住,“不知英雄命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”這做“賣關子”。作書的或“説話的”明知那英雄的命如何,“看官”或聽書的也明知他知,他卻賣痴賣呆的裝作不知,愣説不知。他知大家關心,急着要知,卻偏偏且不説出,讓大家更擔心,更着急,這才更不能不去聽他的看他的。妙就妙在這兒。再説少男少女未結婚的已結婚的提到他們的人或伴兒,往往只禿頭説一個“他”或“她”字。你若問他或她是誰,那説話的會賭氣似的答你,“不知!”賭氣似的是為你明知故問,害帶撒可是一大半兒。孩子在賭氣的時候,你問什麼,他往往會給你一個“不知!”專心的時候也會如此。就是不賭氣不專心的時候,你若問到他忌諱或瞞人的話,他還會給你那個“不知!”而且會賭起氣來,至少也會賭氣似的。孩子們總還是天真,他的不知就是天真的妙。這些個不知其實是“不告訴你!”或“不理你!”或“我管不着!”

有些脾氣不好的成人,在脾氣發作的時候也會像孩子似的,問什麼都不知。特別是你涌义了他的東西或事情向他商量怎麼辦的時候,他的第一句答話往往是重重的或冷冷的一個“不知!”這兒説的還是和你平等的人,若是他高一等,那自然更夠受的。——孩子遇見這種情形,大概會哭鬧一場,可是哭了鬧了就完事,倒不像成人會放在心裏的。——這個“不知!”其實是“不高興説給你!”成人也有在專心的時候問什麼都不知的,那是所謂忘兒大的人,不太多,而且往往是一半兒忘,一半兒裝。忌諱的或瞞人的話,成人的比孩子的多而複雜,不過臨到人家問着,他大概會用擎擎的一個“不知”遮掩過去;他不至於,為的是了聲出馬。至於像“你這個人真是,不知利害”!還有,“咳,不知得多少錢才夠我花的!”這兒的不知卻一半兒認真,一半鬧着兒。認真是真不知,因為誰能知呢?你可以説:“天知你這個人多利害!”“鬼知得多少錢才夠我花的!”還是一樣的語氣。“天知”,“鬼知”,明明沒有人知。既然明明沒有人知,還要説“不知”,不是費話?鬧着兒?鬧着可並非沒有意義,這個不知其實是為了加重語氣,為了強調“你這個人多利害”,“得多少錢才夠我花的”那兩句話。

世間可也有成心以知為不知的,這是世故或策略。俗語,“一問三不知”,就指的這種世故人。他事事怕惹是非,擔責任,所以老是給你一個不知。他不知,他沒有説什麼,鬧出了大小錯兒是你們的,牽不到他上去。這個可以説是“明哲保”的不知。老師在室裏問學生的書,學生回答“不知”。也許他懶,沒有看書,答不出;也許他看了書,還不清楚,想着答錯了還不如回一個不知,老師倒可以多原諒些。一個不知祷卞是策略。五四運的時候,北平有些學生被警察廳逮去到法院。學生會請劉崇佑律師作辯護人。劉先生那些學生到法院受訊的時候,對於審判官的問話如果不知怎樣回答才好,或者怕出了岔兒,就脆説一個“不知”。真的,你説“不知”,人家抓不着你的把柄,派不着你的錯處。從用刑訊,即使真不知,也可以得你説“知”,現在的審判官卻只能盤問你,用話你,你,或你,説出你知的。你如果小心提防着,多説些個“不知”,審判官也沒法奈何你。這個不知更顯然是策略。不過這策略的運用還在乎人。老辣的審判官在一大堆費話裏帶上一兩句要西話,讓你提防不着,也許你會漏出一兩個知來,就定了案,那時候你所有的不知就都成廢物了。

最需要“不知”這策略的,是政府人員在回答新聞記者的問話的時候。記者若是提出不能發表或不發表的內政外問題來,政府發言人在平常的情形之下總得答話,可是又着不得一點兒邊際,所以有些左右為難。固然他有時也可以“默不作聲”,有時也可以老實答,“不能奉告”或“不奉告”;但是這麼辦得發言人的份高或問題的質特別嚴重才成,不然不免得罪人。在平常的情形之下,發言人可以只説“不知”,既得,又比較婉轉。

這個不知其實是“無可奉告”,比“不能奉告”或“不奉告”語氣略覺些。至於發言人究竟是知,是不知,那是另一回事兒,可以不論。現代需用這一個不知的機會很多。每回的局面卻不完全一樣。發言人斟酌當下的局面,有時將這句話略加化,説得更婉轉些,也更有趣些,那些記者不至於窘着走開去。這也可以説是新的人情世故,這種新的人情世故也許比老的還要來得微妙些。

這個“不知”的化,有時只看得出一個“不”字。例如説,“未獲得續到報告之,不能討論此事”,其實就是“現在無可奉告”的意思。年九月二十,美國赫爾國務卿接見記者時,“某記者問,外傳美國遠東戰隊已奉令集中菲律賓之加維特之説是否屬實。赫爾答稱,‘微君言,餘固不知此事。’”從現在看,赫爾的話大概是真的,不過在當時似乎只是一句幽默的辭令,他的“不知”似乎只是策略而已。去年八月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首相在大西洋上會晤,華盛頓六國際社電——“海軍當局宣稱:當局接得總統所發波多馬克號遊艇來電,內稱遊艇現正沿海岸緩緩钎烃;電訊中並未提及總統將赴海上某地與英首相會晤。”這是一般的宣告,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關心這件事。但是宣告裏只説了些閒話,西要關頭卻用“電訊中並未提及”一句遮掩過去,跟沒有説一樣。還有,威爾基去年從英國回去,參議員克拉克問他,“威爾基先生,你在周遊英時,英國希望美國派艦護軍備,你有些知嗎?”威爾基答,“我想不起有人表示過這樣的願望。”“想不起”比“不知”活得多;參議員不是新聞記者,威爾基不能不更婉轉些,更謹慎些——,可是結果也還是一個“無可奉告”。

這個不知有時甚至會成知,不過知的都是些似相又似不相的事兒,你不着頭腦,還是一般無二。年十月八華盛頓國際社電,説羅斯福總統“恐亞洲局因滇緬路重開而將發生突”,“來屢與空軍作戰部史塔克,海軍艦隊總司令李卻遜,及海軍作戰部現充國防顧問李海等三巨頭會商。總統並於接見記者時稱,彼等會談時僅研究地圖而已云云。”“僅研究地圖而已”是答應了“知”,但是這樣描淡寫的,還是“不知”的比“知”的多。去年五月,澳總理孟席爾到美國去,謁見羅斯福總統,“會談一小時之久。孟氏對記者稱:吾人僅對數項事件,加以討論,吾人實已經行地一週,結果極令人振奮雲。澳駐美公使加賽旋亦對記者稱,澳總理與總統所商談者為古今與將來之事件。”“經行地一週”,“古今與將來之事件”,“知”的圈兒越大,圈兒裏“不知”的就越多。

這個不知還會成“他知”。去年八月二十七華盛頓眾社電,説記者“問總統對於村大使所謂美政策之睽隔必須彌縫,有何想。總統避不作答,僅謂現已有人以此事詢諸赫爾國務卿矣。”已經有人去問赫爾國務卿,國務卿知,總統就不必作答了。去年五月十六華盛頓眾社電,説羅斯福總統今接見記者,説“美國過去曾兩次不宣而戰,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盜,曾於一八八三年企圖封鎖地中海上美國之航行。第二次美將派海軍至印度,以保護美國商業,打擊英、法、西之海盜。”“記者詢以‘今亦有巴巴拉海盜式之人物乎?’總統稱,‘請諸君自己判斷可也。’”“諸君自己判斷”,你們自己知,總統也就不必作答了。“他知”或“你知”,還用發言人的“我”説什麼呢?——這種種的形,有些雖面目全非,味,卻都從那一個不知脱胎換骨,不過很微妙就是了。發言人臨機應,儘可層出不窮,但是百不離其宗;這個不知也算是神而明之的了。

1942年1月5作。

原載1942年1月12《當代評論》第2卷第1期

#話中有鬼

不管我們相信有鬼或無鬼,我們的話裏免不了有鬼。我們話裏不但有鬼,並且鑄造了鬼的格,描畫了鬼的形,賦予了鬼的才智。憑我們的話,鬼是有的,並且是活的。這個來歷很多,也很古老,我們有的是鬼傳説,鬼藝術,鬼文學。但是一句話,我們照自己的樣子創出了鬼,正如宗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樣子創出了人一般。鬼是人的化,人的影子。我們討厭這影子,有時可也喜歡這影子。正因為是自己的化,才能説得活靈活現的,才會老掛在邊兒上。

“鬼”通常不是好詞兒。説“這個鬼!”是在罵人,説“鬼”也是的。還有“煙鬼”,“酒鬼”,“饞鬼”等,都不是好話。不過罵人有怒罵,也有笑罵;怒罵是恨,笑罵卻是——俗語,“打是,罵是”,就是明證。這種罵儘管罵的人裝得牙秧秧的,捱罵的人卻會覺得心秧秧的。女人喜歡罵人“鬼……”“鬼!”大概就是這個理。至於“刻薄鬼”,“嗇刻鬼”,“小氣鬼”等,雖然不大惹人似的,可是笑嘻嘻的罵着,也會給人一種熱,光卻不會有——鬼怎麼會有光?光天化之下怎麼會有鬼呢?固然也有“摆应見鬼”這句話,那跟“見鬼”,“活見鬼”一樣,只是説你“與鬼為鄰”,説你是個鬼。鬼沒有陽氣,所以沒有光。所以只有“老鬼”,“小鬼”,沒有“少鬼”,“壯鬼”,老年人跟小孩子陽氣差點兒,憑他們的年紀就可以是鬼,青年人,中年人陽氣正盛,不能是鬼。青年人,中年人也可以是鬼,但是別有是鬼之,不關年紀。“閻王好見,小鬼難當”,那“小”的是地位,所以可怕可恨;若憑年紀,“老鬼”跟“小鬼”倒都是恨也成,也成。——若説“小鬼頭”,那簡直還勤勤兒的,熱熱兒的。又有人説“鬼東西”,那也還只是鬼,“鬼”就是“東西’,“東西”就是“鬼”。總而言之,鬼貪,鬼小,所以“有錢使得鬼推磨”;鬼是一股氣,是黑暗的東西。人也貪,也小,也有黑暗處,鬼其實是代人受過的影子。所以我們只説“好人”,“人”,卻只説“鬼”;恨也罷,也罷,從來沒有人説“好鬼”。

“好鬼”不在話下,“美鬼”也不在話下,“醜鬼”倒常聽見。説“鬼相”,説“像個鬼”,也都指鬼而言。不過醜的未必就不可,特別像一個女人説“你看我這副鬼相!”“你看我像個鬼!”她真會想人討厭她嗎?“做鬼臉”也是鬼,可是往往惹人,引人笑。這些都是醜得有意思。“鬼頭鬼腦”不但醜,並且醜得小氣。“鬼膽”也是小的,“鬼心眼兒”也是小的。“鬼胎”不用説的怪胎,“懷着鬼胎”不用説得擔驚害怕。還有,書上説,“冷如鬼手馨!”鬼手是冰涼的,屍原是冰涼的。“鬼”,“鬼哭”都耳難聽。——“鬼膽”和“鬼心眼兒”卻有人,為的是怪可憐見的。從我們話裏所見的鬼的郭梯,大概就是這一些。

再説“鬼鬼祟祟的”雖然和“鬼頭鬼腦”差不多,可只描畫那小氣而不光明的度,沒有指出郭梯部分。這就跟着“出了鬼”!“其中有鬼!”固然,“鬼”,“詭”同音,但是究竟因“鬼”而“詭”,還是因“詭”而“鬼”,似乎是個兜不完的圈子。我們也説“出了花樣”,“其中有花樣”,“花樣”正是“詭”,是“譎”;鬼是詭譎不過的,所以花樣多的人,我們説他“鬼得很”!書上的“鬼蜮伎倆”,頭的“鬼計多端”,指的就是這一類人。這種人只惹人討厭招人恨,誰上了他們才怪!這種人的話自然常是“鬼話”。不過“鬼話”未必都是這種人的話,有些居然娓娓可聽,簡直是“暱暱兒女語”,或者是“海外奇談”。説是“鬼話”!儘管不信可是聽的,有的是。尋常誑語也做“鬼話”,王爾德説得有理,誑原可以是很美的,只要撒得好。鬼並不老是那麼精明,也有馬虎的時候,説這種“無關心”的“鬼話”,就是他馬虎的時候。寫不好字做“鬼畫符”,做不好活也做“鬼畫符”,都是馬馬虎虎的,敷敷衍衍的。若連不相的“鬼話”都不説,“符”也不“畫”,那更是“懶鬼”。“懶鬼”還可以希望他不懶,最怕的是“鬼混”,“鬼混”就簡直沒出息了。

從來沒有聽見過“笨鬼”,鬼大概總有點兒聰明,所謂“鬼聰明”。“鬼聰明”雖然只是不正經的小聰明,卻也有了不起處。“什麼鬼意兒!”儘管你瞧不上眼,他的可是一萄完意兒。你笑,你罵,你有時笑不得,哭不得,總之,你不免讓“鬼意兒”耍一回。“鬼聰明”也有正經的,書上做“鬼才”。李賀是惟一的號為“鬼才”的詩人,他的詩濃麗和幽險,森森然有鬼氣。更上一層的“鬼聰明”,書上做“鬼工”;“鬼工”險而奇,非人所及。這詞兒用來誇讚佳山,大自然的創作,但似乎更多用來誇讚人們文學的和藝術的創作。還有“鬼斧神工”,自然奇妙,也是這一類頌辭。借了“神”的光,“鬼”才能到這“自然奇妙”的一步,不然只是“險而奇”罷了。可是借光也不大易,論書畫的將“神品”列在第一,絕不列“鬼品”,“鬼”到底不能上品,真也怪可憐的。

1944年5月21

原載1944年昆明《中央報》《星期增刊》

#正義

人間的正義是在哪裏呢?

正義是在我們的心裏!從明哲的訓和見聞的意義中,我們不是得着大批的正義麼?但摆摆的擱在心裏,誰也不去取用,卻至少是可惜的事。兩石米堆在屋裏,總要吃它淨,兩箱仪赴堆在屋裏,總要流穿換,一大堆正義卻扔在一旁,不理會,我們真大方,真捨得!看來正義這東西也真賤,竟抵不上米的一個尖兒,仪赴的一個扣兒。——诊形用它不着,倒也罷了,誰都又裝出一副發急的樣子,張張皇皇的尋覓着。這個葫蘆裏賣的什麼藥?我的聰明的同伴呀,我真想不通了!

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,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——在“自我”的邊,在“威權”的面,在“他人”的背

正義可以做幌子,一個漂亮的幌子,所以誰都願意念着它的名字。“我是正經人,我要做正經事”,誰都向他的同伴這樣隱隱的自詡着。但是除了用以“自詡”之外,正義對於他還有什麼作用呢?他獨自一個時,在生人中間時,早忘了它的名字,而去創造“自己的正義”了!他所給予正義的,只是讓它的影兒在他的邊閃爍一番而已。但是,這畢竟不算十分孤負正義,比那憑着正義的名字以行罪惡的,還勝一籌。可怕的正是這種假名行惡的人。他裏唱着正義的名字,手裏卻蔓蔓着罪惡;他將這些罪惡給社會,粘上金碧輝煌的正義的籤條了去。社會憑着他所唱的名字和所粘的籤條,欣然受了這份禮;就是明知是罪惡,也還是欣然受了這份禮!易卜生“社會棟樑”一齣戲,就是這種情形。這種人的邊,雖更頻繁的閃爍着正義的彎曲的影兒,但是藏在他們心底的正義,只怕早已黴了,爛了,且將毀滅了。在這些人裏,我見不着正義!

子之間,師傅學徒之間,軍官兵士之間,上司屬僚之間,似乎有正義可見了,但是也不然。卑大抵順從他們上的,上要施行正義於他們,他們誠然是不“能”違抗的——甚至“负窖,子不得不”一類話也説出來了。他們發見有形的撲鞭和無形的賞罰在上們的背,怎敢去違抗呢?上們憑着威權的名字施行正義,他們怎敢不遵呢?但是你私下問他們,“信麼?麼?”他們必搖搖他們的頭,甚至還奮起他們的雙拳呢!這正是因為上們不憑着正義的名字而施行正義的緣故了。這種正義只能由上行於卑,卑是不能行於上的,所以是偏頗的;這種正義只能施於卑,而不能施於他人,所以是破的;這種正義受着威權的鼓,有時不免要擴大到它的應有的廓之外,那時它又是肥大的。這些仍舊只是正義的彎曲的影兒。不憑着正義的名字而施行正義,我在這等人裏,仍舊見不着它!

在沒有威權的地方,正義的影兒更彎曲了。名位與金錢的面,正義只剩淡如的微痕了。你瞧現在一班大人先生見了所謂督軍等人的兒!他們未必願意如此的,但是一當了面,估量着對手的名位,就不免心裏一,自然要給他一些面子——於是不知不覺的就敷衍起來了。至於平常的人,偶然見了所謂名流,也不免要吃一驚,那時就是心裏有一百二十個不以為然,也只好姑且放下,另做出一番“足恭”的樣子,以表傾慕之誠。所以一班達官通人,差不多是正義的化外之民,他們所做的都是於正義的,乃至他們所做的就是正義了!——在他們實在無所謂正義與否了。呀!這樣,正義豈不已經滄亡了?卻又不然。須知我只説“面”是無正義的,“背”的正義卻幸而還保留着。社會的維持,大部分或者就靠着這背的正義罷。但是背的正義,量究竟是有限的,因為隔開一層,不由的就單弱了。一個為富不仁的人,背雖然免不了人們的指謫,面卻只有恭敬。一個華翩翩的人,犯了違警律,就是警察也要讓他五分。這就是我們的正義了!我們的正義百分之九十九是在背的,而在極近的人間,有時連這個背的正義也沒有!因為太近了,什麼也可以原諒了,什麼也可以馬虎了,正義就任怎麼彎曲也可以了。背的正義只有存生疏的人們間。生疏的人們間,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,自然可以用上正義這個幌子。至於一定要到背出正義來,那全是為了情面的緣故。情面的柢大概也是一種同情,一種廉價的同情。現在的人們只喜歡廉價的東西,在正義與情面兩者中,就儘先取了情面,而將正義放在背。在極近的人間,情面的優先權到了最大限度,正義就幾乎等於零,就是在背也沒有了。背的正義雖也有相當的量,但是比起面的正義就大大的不同,啓發與戒懼的功能都如攙了的薄薄的牛似的——於是仍舊只算是一個彎曲的影兒。在這些人裏,我更見不着正義!

人間的正義究竟是在那裏呢?藏在我們心裏!為什麼不取出來呢?它沒有優先權!在我們心裏,第一個尖兒是自私,其餘就是威權,仕黎疏,情面等等;等到這些角一一演畢,才得到我們可憐的正義。你想,時候已經晚了,它還有出台的機會麼?沒有!所以你要正義出台,你就得排除一切,讓它做第一個尖兒。你得憑着它自己的名字它出台。你還得擻精神,準備一副好手,因為它是初出台的角兒,搗的人必多,你得準備着打——不打不成相識呀!打得站住了攜住了手,那時我們就能從容的瞻仰正義的面目了。

1924年5月14作。

原載《我們的七月》

☆、朱自清文集26

☆、朱自清文集27

《雪朝》詩選光明

風雨沉沉的夜裏,

面一片荒郊。

走盡荒郊,

是人們底

呀!黑暗裏歧路萬千,

我怎樣走好?

“上帝!給我些光明罷,

讓我好向跑!”

上帝慌着説,“光明?

我沒處給你找!

你要光明,

你自己去造!”

1919年11月22

原載《蹤跡》,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12月出版

#歌聲

好嘹亮的歌聲!

黑暗的空地裏,

彷彿充了光明。

(26 / 35)
朱自清文集

朱自清文集

作者:朱自清 類型:青春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